一篇命题作文,照见7位导演的长短和偏好

作为一个重要的热门档期,每年国庆档都有几个大片竞争激烈。
《我和我的祖国》以2.9亿首映日票房,反超了《中国机长》。
要知道,此前的预售中后者稳居首位。并且,《中国机长》和《攀登者》作为类型化更突出的作品,理论上比拼盘集锦式的《我和我的祖国》更占优势。
《我和我的祖国》有一个极为宏大的片名,有陈凯歌、张一白、管虎、薛晓路、徐峥、宁浩、文牧野七位导演组成的“中国电影梦之队”,有葛优、惠英红、黄渤、吴京、周冬雨、彭昱畅、刘昊然等不同年龄梯队的演员阵容。
七大导、全明星、主旋律命题作文,反而让人担心。
但影片看完后却让人长舒一口气,满满的感动。
有的导演用“天线超人”的爱情故事讲女排夺冠。
有的导演把“汶川”(创伤)和“北京奥运”(荣耀)揉到了一起。
有的主演全程戴着口罩,都能浑身演技,比如张译。
有的配角只有两三句台词,也能让人记住,比如雷佳音的“稀碎”。
任何人都无法反驳的是葛优,镜头前一站,“你大爷还是你大爷”。
1949年开国大典、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84年女排奥运夺冠、1997年香港回归、2008年北京奥运、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2015年与2017年阅兵,这些历史大事件,被《前夜》《相遇》《夺冠》《回归》《北京你好》《白昼流星》《护航》这七个独立篇章,演绎出了历史书里看不到的人物和状貌,可爱又鲜活。
“国家时刻”与“我的时刻”
平凡人的人生时刻与国家的历史时刻交汇在一起。
但大国在幕后,小我在前台,“我”的存在感置于祖国大事件之前。以小人物的视角重返历史现场,这种从宏大叙事到微观叙事的转换,是七个篇章一致的创作思路。
开篇管虎导演的《前夜》奠定了这种叙事视角。最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一种“小我”的微观视角,在《前夜》中通过后期特效进行的视听化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在“伪纪录片”复原的开国大典“现场”中,黄渤饰演的工程师林治远用细声耳语地方式提醒毛主席按下电动按钮。
一个黄渤的过肩镜头、主观镜头、模糊的主席背影,却很激动人心。
宁浩的《北京你好》将奥运会背景落脚到北京出租车司机张北京(葛优饰)身上。薛晓路的《回归》把香港回归的历史性场景通过钟表匠、香港警察、中方旗手的心理状态展现出来。《白昼流星》中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着陆的场景,改变了贫困地区两个少年的人生轨迹……
《我和我的祖国》着眼点不是伟人,而是各行各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大家透过你我他普通人的人生时刻去重返历史记忆,这是这部影片首先能拉近与观众距离的原因。
同样的命题作文,不同导演风格
七个命题作文,七场“最后一分钟营救”。
怎么去做这个最后一分钟营救,导演艺术水平的梯队高下立现。
从导演个人风格来解读《我和我的祖国》也颇有意思。
管虎、徐峥、宁浩三位导演的作品最符合短片的创作规律:小切口、矛盾主线明确、有高潮/反转。
管虎的《前夜》是他一贯的“男人戏”,主要角色除了自己出场5秒的老婆梁静,其他与黄渤搭戏的就是王千源、欧豪、魏晨、胡军等人饰演的角色。管虎导演的节奏掌控很好,固定镜头、跟拍、运动镜头,不同景别的选择,一切镜头调度都很讲究,丰富而又错落有致,连同鼓点的音效也是他的影片中必有的。
“屋顶”在这一段中致敬了姜文的《邪不压正》,功能也有点像。
作为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峥的《夺冠》地域性极强,上海弄堂、黑白电视机、上海话,白背心,黑板报,刀子嘴的上海老太太,婀娜的上海女人(刘涛饰演),他还原了80年代老上海的气息。
在故事idea上,《夺冠》的创意有阿巴斯的影子。阿巴斯有一部短片就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因足球赛困在小巷中的事情,切口很小,情感很真。不过,徐峥的视听和调度也很有想法。就像他的电影,无论《泰囧》还是《港囧》,场景空间感都很强。
那句“咱家电视信号太不好了!”太可爱了,借小孩子化解了历史事件的“意义”之宏大与隆重。
宁浩的《北京你好》也贯彻了他一贯的元素:“疯狂喜剧”、地域性极强、市井小人物、惊喜与意外的叙事情节。
宁浩的喜剧里藏着人文关怀,用一种不煽情的方式流露。“汶川”、“观众席的栏杆是老爸装的,就是要去摸一哈儿”让人心头一紧,但喜剧中和了悲伤,汶川地震的惨痛经历也与北京奥运会非常自然地糅合在一起了。
这个短片没有变成春晚小品的关键在于,那个葛优无奈低头看自己没穿红球鞋的镜头(全场观众爆笑),到最后小人物没有得到任何被认可的荣耀时刻,这是宁浩高明的地方。
很有意思,《北京你好》把所有煽情的点都变成喜剧包袱了。
陈凯歌导演的《白昼流星》,命题是最难的:神舟十一号和扶贫。
《白昼流星》在故事创意上容易让人联想到《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偷神父银器的那个经典段落。在视听呈现上,像导演本人分享的一样,远离都市,表达从处女作就有的对“土地”的眷恋。少年视角与大格局、“土地”与家园、浪漫和诗意,这一切都彰显着凯歌导演的风格。包括田壮壮饰演的李叔的角色,都是早期第五代作品中惯有的好人形象。
不过,让刘昊然和陈飞宇一起洗澡互剪头发,凯歌导演还是挺“与时俱进”的。
薛晓路导演的《回归》起初一些情景包括台词都有《岁月神偷》的神韵,但在核心创意上与管虎的《前夜》有些撞车。她的人物总不在一个空间内,非常疏离,像《北京遇上西雅图》系列一样,她总喜欢“空间分离”的男女角色。
文牧野的《护航》是七个篇章中唯一的女性题材,讲述了一个从小立志成为飞行员的女主吕潇然(宋佳饰)由“领航”变“护航”的故事。略显遗憾的是,它“领航”变“护航”的核心矛盾转折并不激烈,相较之下难免显得平淡。
历史瞬间,全民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成功的地方在于落脚点选择了每一个“我”。
只有平凡的你我,才是大时代的见证者。
从文化意义上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讲述全民经历的《我和我的祖国》无疑是一部适合全家人观看、有仪式感、有意义的国庆档电影。
《我和我的祖国》首映礼观影现场
因为从1949到2017,这些历史事件无论50后、60后、70后、80后,还是90后、00后,总有一段历史记忆是属于那一代人的,每个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熟悉的时代场景,总能被瞬间拉到那个记忆点,感慨万千。
从主旋律电影创作的角度来讲,在“主旋律+类型化”(《战狼》系列、《红海行动》等新主流大片)这样一种创作路线越来越流行的前提下,《我和我的祖国》走出了一条小切口的文艺路线。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反思《无问西东》,同样作为短故事集锦并带有文艺气质的电影,它口碑最高的两段——章子怡搭档黄晓明的段落、王力宏的段落,与《我和我的祖国》的创作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
从明星运用的创作取向上对比,中国特色电影产生了一种独有的“数星星”式的全明星献礼片(按照好莱坞的明星制绝对想都不能想)。
从《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宏大叙事系列到现在的《我和我的祖国》,曾经在献礼片中,认明星是普通观众的一种乐趣,而现在,找明星变得并不再重要,历史事件本身的情绪感染力似乎就已足够强烈。
“献礼片”是中国特色的产物之一。《我和我的祖国》不再以执政党领袖或英雄人物为核心对象,叙事视角转向为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区别于欧美的个人主义英雄,走出了一种巧妙的高认同感路线:既个人化又强调通过个人付出乃至于个人牺牲融于历史。
最后说一句,葛优和宁浩的长片,速速安排上吧。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