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事,朱一龙转型演技派,这次绝对影史留名了

喜欢朱一龙的时候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小爷爷。他优雅却优柔寡断的气质,让人心疼又有点生气。
当时,一家杂志采访他时,他吹嘘道:要让自己的名字留在电影史上.
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够疯狂的。
没想到,4年过去了,他已经非常接近这个目标了。
《人生大事》绝对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杰作。
01
这部电影爆满,112分钟。无论画面、剧情、节奏,都让人应接不暇。
它结合了喜剧和悲剧,讲述了生与死的问题,底层人民的相互温暖,以及父女之间的友谊。
内容的丰富性给了朱一龙充分的发挥空间和多维度的表演水平。
这部戏本身很精彩,但朱一龙确实抓住了机会,把戏接住了.
宽容你的脾气,
慷慨而热情,
不管是责任还是血缘,
还是恐惧,胆怯,感人的善良.
朱一龙的演绎相当出众,让人入戏,一起哭,一起笑。
值得一提的是,好演员愿意为角色“牺牲”形象。
你看到的影片中朱一龙黝黑的肤色并不是他本来的样子。
为了更符合角色,他还长胖了。
就连发型,如何看起来像个“朋克”而不是优雅,都是精致的。
02
《人生大事》 的烟火气太足了.
和朱一龙的搭档还有小文一起吃热干面的场景很日常。
小文念叨着“奶奶说,面条不放蒜怎么吃”,哄堂大笑。
他们生活在小巷子里,无论是生活中的进出,还是工作中的走街串巷,无不带出武汉浓浓的市井氛围,繁华集市、小卖部、各色人等
朱一龙的武汉身份也是加分项。他的生活经验派上了用场。
事实上,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烟花表演是由摄影小组在一个旧的拆迁区重现的。
03
死亡是什么?
如何和孩子谈死亡?
葬礼是禁忌吗?
不得不说,这几年我们的影视行业越来越大胆,越来越接近这个领域。
此前,在日本和台湾省,相当多的优质剧都是关于丧葬文化的。
电影010-350011
而《中国之死》,从影视上来说是第一部有所突破的纪录片。
从医院,医生,疾病,再慢慢到电视剧,电影。
电视剧《父后七日》
《亲爱的》以丧葬文化为背景,细节做的很好。
影片中有两个地方,如何把死去太久变得僵硬的人的四肢拉直。
拍了两张特写。
小文的奶奶第一次去世,朱一龙的爸爸第二次去世。是两位主角非常重要的亲戚。
这样一具僵硬的尸体的处置需要细腻,揉搓,拉伸,甚至用毛巾热敷,因为需要慢慢来,体现了倾注其中的感情。
010-3500010
这与导演刘的经历有关。
他的祖上是木匠,家里也有这方面的亲戚。
他也采访了很多殡葬行业的从业者,准备历时两年。
图中朱一龙父亲带酒,其实是这个行业的职业习惯。
04
《人生大事》 最终的导向,还是温情。
其实剧中的角色很少有一帆风顺的经历。
朱一龙从小被父亲骂长大,二哥因为找回尸体而死,妹妹离婚。
因为葬礼,一家人被区别对待。
小文被父母抛弃,奶奶长大,叔叔照顾不了她。
朱一龙的朋友,一个是小偷,一个是小贩。
朱一龙前女友刚怀孕,新男友车祸身亡…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好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彼此互相支持。
无论兄弟,家庭,甚至朱一龙和父亲,最终在整容和身体恢复的过程中达成和解。
说,导演,“你受的所有的伤,在死亡面前都是擦伤。”
这是他认为的“人生大事”。
而我们最惋惜的,大概就是朱一龙(三姐)为他父亲做的那个抬骨灰的仪式了。
太美了。
体面,辉煌,短暂而持久。
你看了吗?戳中了哪一段?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