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审视,《风筝》高飞的原因找到了

《风筝》在2017年末终于飞上了天,它带给剧迷的惊喜多少有点类似2016年姗姗来迟的《好家伙》。
与《好家伙》莎士比亚式的对白、架空寓言式的人物关系所导致的传播障碍不同,《风筝》不仅赢得了口碑,收视率也高高领先,真的算是云中高飞。
不管你对谍战/反特强情节剧是否感兴趣,或者是否对历史洪流下人的困境着迷,只要看到郑耀先不得已亲自送自己的同志上路、林桃为了掩护自己丈夫临死前毁容、小女孩周乔抱着硕大的油纸伞在街巷一次次守望父亲而不得……都很难不会不动容。
优秀的文艺作品必然是以情动人,《风筝》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从这个角度来看,它和《芳华》在贺岁档突围有异曲同工之处。
1、职业:忍受失去常人一切应该得到的
《风筝》是一部非典型的谍战剧。主人公郑耀先不仅潜伏在“黎明之前”,还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刀尖上的行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物命运走向才是这部剧最迷人之处,而不是之前同类剧中的情报传递、明争暗斗。
在27集中,被逼无奈的郑耀先终于亮出了“风筝”的底牌。受了多年委屈的他深情告白:“党没让我暴露的时候,我就要好好地隐蔽自己;党没让我牺牲的时候,哪怕被同志误解,被自己人追杀,也要咬碎了牙往肚子咽。”
剧中还借用周恩来的话来表现特工职业的甘苦:“要有胜而不骄、败而不馁、受气不叫、有苦不说、埋头苦干、艰苦奋斗的精神。”
解放前,郑耀先面临的情感撕裂是不得不亲手送自己的同志上路;解放后,他又不得不利用军统下属对自己的情义来引蛇出洞。宋孝安为了保护自己的“六哥”,被公安干警打成了筛子,他至死也不知晓有情有义的“六哥”的真实身份。
长期生活在这种无间炼狱中,郑耀先对特工的职业本质有深刻认知。他对关门弟子马小五吐露心声:“干上这一行,要干常人所不敢,能常人所不能,为常人所不愿,忍常人所不能忍,甚至行常人所不齿,做常人所不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还有忍受,忍受失去常人应该得到的一切,忍受失去家人、朋友终生的误解,忍受职业给你带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2、传记:长夜漫漫,红色的梦来牵引
《风筝》这个娓娓道来的开篇旁白,不由让人联想起张黎导演的《少帅》,这部剧开篇旁白引用了《圣经》:“我们度尽的岁月,好像一声叹息”
区别在于《少帅》的传主是一个真实历史人物,《风筝》则是一个虚构人物,在历史跨度上也走得更远。
“没有告别,已成永远。没有相约,何时再见。红色的梦,白色的夜。两个世界不能越,谁将一切改变。”《风筝》的片头曲《告别》其实是柳云龙为2010年导演的电影《东风雨》所写,只不过这次将结尾的两句歌词“款款脚步翩翩舞,你还是那上海”替换掉了。
演唱《告别》的歌手黄大炜也是《少帅》主题曲《在此刻》的演唱者。
其实,最能体现“传记剧”风格的是《风筝》的片头。搭配着黄大炜这首动人的《告别》,《风筝》的片头信息量十分丰富,观赏性很强。既涵括了新闻广播、时代金曲,也有人物台词、混录音效,时代变革下人物命运起伏的悲怆,最后被主人公在病床上向国旗敬礼升华为信仰在空中飘扬。
这意味着,除了少数知情领导之外,郑耀先依然腹背受敌。
长夜漫漫,红色的梦来牵引。不难推测,郑耀先的人生终点就是片头最后定格的那个镜头。
3、悬疑:无间风云几时休?
尽管《风筝》以人物命运走向见长,除了虐心,它依然足够“烧脑”,《风筝》也是一部悬疑剧。
《风筝》最大的谜团就是:谁是“影子”,这个悬疑似乎随着郑耀先向组织坦白身份举报江万朝时已经有了答案。
江心从军统发现的全家福、送给父亲罐头商标标注的“你是谁?”、江心最后一刻被灭口……埋了十多集的伏笔终于绘出了一个真相。
但种种迹象来看表明,江万朝只是“影子”的一个影子,他是为了掩护真正的影子而做了“死间”。江万朝被郑耀先揭发之后,一直没有表态,只有他那个苏州亲戚探望之后才主动交代问题。而1946年延安往事刚好能为他“影子”身份做包装。
谁才是真正的“影子”?其实也不难猜测。一部电影可以在前边埋下伏笔,把关键信息后置,到最后呈现出一种反转的惊喜来。但电视剧篇幅过长,罗海琼饰演的韩冰这个角色给了那么多笔墨,显然不是闲笔,必然要对剧情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虽然我们可以猜测谁是“影子”,但这部剧到了30多集,也只是放了一个烟雾弹,没有向观众交代谁是“影子”的确切信息
一般情况下,很多影视作品会先告知观众人物关系,但是剧中人物并不知晓,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来制造戏剧冲突。但是在《风筝》中,观众和剧中人的信息是一致的,这个悬念一直没有落地,这无疑是更加高级的一种做法。
究竟“影子”会以什么样的契机暴露身份?答案像风筝一样飘在空中,我们还要在《风筝》这部剧中去找寻。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