髙放原名高爱生,初出道就被谢晋、张铮选为主角,80岁仍有新作

《舞台姐妹》
中国影坛的常青树是谁?
笔者排查了一番,认为她是无人敢挑战此桂冠的独此一人。
她名叫高放,但是,在1976年前出演的电影中,她的名字叫高爱生。
正是因为名字被她改了,所以,会叫人疑惑之前的那个“高爱生”怎么不见了。
《舞台姐妹》
她用高爱生的名字,拍了三部电影,改名高放之后,留下了非常靓眼的银幕的形象。
她生于1939年,最新能查到的参演电影是2022年拍摄的《冰下的鱼》,但在票房网中查询了一下,这部电影并没有公映。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已经80岁。
一名演员,在80岁的年龄上,依然活跃在银幕上,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即使当前中国影视界那些80岁扮演老太太的演员,她们年轻的时候,也很少能在著名导演的镜头里担负主要角色,因此,从这个角度讲,高放被佩戴上中国影视业无可争议的常青树的桂冠应该没有争议。
笔者甚至认为她是中国影视演员中演艺生涯时间最长的一位女性演员。
《舞台姐妹》
高放1959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时24岁,正在她风华正茂的大好年华里,她被谢晋选中,在《舞台姐妹》里扮演进步的女记者,也是一名地下工作者。
《舞台姐妹》
高放比谢芳小4岁,但她在《舞台姐妹》里扮演谢芳角色的精神启蒙者的形象,在这部电影中,青春靓丽的她,比谢芳更夺人眼球,毕竟谢芳身上的知识分子味,并不能使她成为扮演一个越剧女演员的最合适人选,反而是高放扮演的女记者,带着一股质朴的激情,向越剧演员循循善诱,引导她认识真理。
《舞台姐妹》
相对于谢芳在这个电影中的沉闷的表演,高放扮演的角色,带来一股青春的气息,其戏份的重要性,明显已经超越了谢芳的角色。
《舞台姐妹》
可以说,高放在电影界的起点还是挺高的,一出道,就在谢晋的电影里担负一个主心骨的角色,可以说预示着前途无量。
《山村姐妹》
接下来,她于1965年在《山村姐妹》中出演女主角。她在这部电影演员表里署名是“高爱生”,影片里,她第一个镜头就给人一种靓丽逼人的朝气蓬勃感,非常的惊艳。
《山村姐妹》
笔者简直被这一个女性角色惊倒,赶快去查找是谁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发现名叫“高爱生”,但这个名字很陌生,这个演员,怎么会在中国的影视界里销声匿迹呢?
《山村姐妹》
形象如此之好,气质如此之纯净,妩媚中又透着一股精神,这样的演员,确实有一些罕见。
虽然她在电影里扮演的是一个农村“铁姑娘”类型,但是演员内质的温婉柔美还是“青山挡不住”地扑面而来。
《山村姐妹》
《山村姐妹》的导演是张铮,日后导演了那部划时代的引领了中国电影新浪潮的电影《小花》。《山村姐妹》也是张铮唯一独立导演的一部故事影片。
《山村姐妹》
《山村姐妹》的编剧刘厚明日后以儿童文学知名,但这个电影的剧本更像是出自于浩然之手,几乎浓缩了浩然小说里的所有元素,一个城里的知识青年,回到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并且劝说自己的妹妹,不要放弃田野劳动。
其中还穿插着佐证扎根农村必要性的技术革新,最终结成硕果。从情节上来说,电影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外,不过是那个时代的共情的时代诉求的再次形象化演绎而已。
《山村姐妹》
但张铮导演对于电影的戏剧性把握,仍然显示出当时中国电影流行风格也就是重视电影戏剧性的传统在这部影片里大行其道,并达到了随风潜入夜的润物无声的境界。
这也是张铮日后在《小花》里能把电影的戏剧性叙事推向无以复加的顶峰级高度的原因。
《山村姐妹》
中国电影的弱项,恰恰是在戏剧化叙事方面的薄弱与欠缺。
第五代导演走上影坛的时候,意图通过摒弃电影的戏剧化叙事而开辟中国电影的影像革命,但最终由标志性人物张艺谋、陈凯歌对他们最初镜语的反叛,可以感知到,第五代导演的影象创新类作品,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中国电影今天还是回到了戏剧性叙事的层面上一决雌雄,比拼高低。
《年青的一代》
高放参演的第三部电影《年青的一代》拍摄于1965年,可以在镜头上感受到上影风格电影的缜密、酣畅与轻捷的风格,电影是根据话剧改编而成的,但是电影镜头的处理相当富有节奏感,在戏剧性冲突的表现上,镜头灵活调度,看起来爽心悦目。
《年青的一代》
电影镜头的节奏感与影片里传导出的昂扬的激情同频共振,让电影传导出炽烈的感染力。
《年青的一代》
《年青的一代》
在这个电影中,秀外慧中的高放仅仅扮演了一个演员表上没有署名的角色,但在话剧中有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周洁,是学校里的团支部书记,是一个非常正面的形象,但电影里,主要的矛盾冲突放在家庭里,地质学院的群像戏并没有作为重点,周洁这个角色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并没有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
《年青的一代》
之后,很长时间,高放都没有在影视作品中露面,一直到1976年,她参加演出了一部带着那个时代特点的电影《牛角石》。
《牛角石》
电影发生的时间是在1962年,基本与高放在《山村姐妹》中表现的故事时间相近。《牛角石》表现的是一场激烈的路线斗争,看起来,这个电影的戏剧冲突并不显得刀光剑影,与同时期的《春苗》这类电影的戏剧冲突氛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影片里纳入了拍摄年代的一些尖锐的语言,让这个电影里潜藏着一种火药味激烈的锋芒。
《牛角石》
只是这个电影还是显得有一些平庸,所以没有同期的《欢腾的小凉河》引出绵延不绝的巨大争议。
《牛角石》中胡静扮演的女主角
影片里的女主角由胡静扮演,正是高放在《山村姐妹》里的“铁姑娘”的那种类型,而高放扮演的角色,在影片里却是故事冲突的由头。她扮演一个拉扯着孩子的中年妇女,丈夫去世,单枪匹马应对农田活计实在是力不从心,那些负方势力,便从她身上入手,有偿帮扶,逼迫她交出家里余裕的存粮,以此来凸显电影展现的主题。
《牛角石》
因此,她是电影里的情节交织点。角色赋予了演员在影片里的是苦情的表演,进入中年的高放,开辟了她的演艺生涯的又一个新阶段。
《牛角石》
也在这部电影里,她将自己原来的姓名“高爱生”改成了“高放”,之后一直以此名示人。而这个名字的出现,也应该与当时的政治气候有关。“高爱生”这个名字太偏于小资情调,而“高放”显然带着时代的壮怀激烈意味。
《大河奔流》
1978年,北影拍摄《大河奔流》,高放在影片里扮演乡村妇女凤英,一个逃荒的难民,后来回到家乡,才显示出她的较大的戏份,在影片里,她热烈地支持合作化运动,在电影镜头里有着较为正面的形象演绎。
《大河奔流》
不过,相对于影片里担负主角的北影二枝花李秀明、张金玲,进入中年期的高放只能被遮掩在如日中天的年轻演员的光晕之下,影片里并没有多么个性化的表情展示。
《六盘山》
1978年,高放在西影厂的《六盘山》里扮演一个不可思议的人物。这是一部表现红军长征的电影,高放扮演一个被当地豪强禁闭了十七年的不幸妇女,等得红军前来解救出她时,她已经从一个刚刚做了母亲的年轻姑娘,成了一个面容惨淡的中年妇女。
《六盘山》
当年她生下的女孩已经长大成人,在红色风暴里,女儿与母亲终于见了面。这种亲情的重逢模式,可以说是红色题材里的一个屡用不爽的模式。
《六盘山》
高放在影片里述说了革命的意义与价值,是电影里情节线与主题的重要支撑要素。
但是西影厂的电影质量较差,整个电影没有什么历史气息,更没有视觉奇观,电影镜语相当的拙劣,后来西影厂剑走偏锋,重用张艺谋,实际上是回避西影厂在戏剧性叙事上的无能为力而采取的冒险行动。
《六盘山》
张艺谋电影并没有拯救西影厂,因为电影在最初的艺术冒险之后,仍然要回归戏剧性叙事这一个永恒的原点。
可以说,《六盘山》里的亲情重逢模式,在中国电影里引发的回声却是蔚为大观。
《六盘山》
这种模式的登峰造极之作,当数《小花》。
这里,我们稍微岔一岔。1979年,张铮导演《小花》的时候,将过去与她合作过的《山村姐妹》里的女配角邱丽莉用着影片里的徐文庭的妻子扮演者,却没有将高放邀请到电影里扮演角色,其实,高放如果扮演《小花》中陈冲扮演角色的亲生母亲、影片里的周医生一角,要比现在的扮演者陶白莉更有相似性。
高放与陈冲都有着尖尖的下巴,扁扁的脸型,看上去,更有母子相。
《排球之花》
高放与《小花》失之交臂,1980年,她在平庸的《排球之花》里扮演排球队的医生,与郭振清扮演夫妻。这部电影出自长影,而从那个时代起,长影成为平庸之作的高密度的发牌中心。
《排球之花》
即使作为一部体育片,电影仍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电影里的主题,围绕着严格训练是否是法西斯教学这一个今天看来已经没有任何争议的训练原则展开博弈。
《排球之花》
无论是高放,还是曾经名震一时的郭振清,在影片里都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倒是影片里的健康、朝气的女排队员扮演者,以她们的青春姿影让人为之注目。
《排球之花》
而这个电影里女性角色的粉面团团的大脸,透出一股如沐春风的时代审美。如果说高放是一竿标尺,丈量出中国电影的审美潮汛的话,那么,典型地可以看出,中国女演员正是从那个时期电影里随处可见的银盘大脸转向到今天的锥子脸甚嚣尘上的“遍地尖尖角”。
《钟声》
1981年,高放终于等来了本来可以重振旗鼓的电影《钟声》,电影根据蒋子龙当年曾经洛阳纸贵的《乔厂长上任记》改编,但是原小说的尖锐性与强悍笔触,在电影里荡然无存,这也反映出北影厂有着太多平庸的导演,把一部呼呼生风的小说锋芒,硬是给磨平了棱角。
《钟声》
电影里的男主角扮演者陈颖像一个软面条,根本不具有乔厂长在小说里带给人的冷面高手的严峻素质。之前,陈颖一直在《创业》这类的工业题材作品里,扮演优柔寡断的知识分子形象,他的身上不具备咄咄逼人气质,现在他被选用《钟声》里的主角,反映出那时候电影开始将过去用着反派角色的演员,转正到演绎时代的正面角色,但这两者并不具备平移的共同性。
《钟声》
电影里太多冗长的无趣的工业生产介绍,也让小说里恰恰在这里妙趣横生的叙事特质丢盔卸甲,无用武之地。倒是小说里蒋子龙涉笔成趣安排的乔厂长的一段与工程师童贞的爱情,在电影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高放承担着衬托乔厂长的重要任务,这一角色本该能够为电影增光添彩,但高放并没有能够把影片里的乔厂长的心上人表现得风姿绰约,人见人爱。
《钟声》
所以,高放在这个本来让对小说改编寄予厚望的观众大失所望。这也反映出高放的演艺缺陷,她的整体表演风格是直接外露,缺少内敛的深沉的气韵,所以,从年轻演到老,都在各个年龄段难以有超脱同龄演员的独擅胜场处。
1982年,她在潇湘电影制片厂《虹》里扮演两个孩子的母亲。其中一个孩子后来是以扮演贾宝玉知名的欧阳奋强。
《虹》
作为一部表现中学生题材的作品,电影的主题确定处于一种矛盾性中,始终纠结在上大学与品德优异谁占主导的问题。
《虹》
高放在影片里扮演一个慈母的形象,明显地退居到衬托前景主角的活动背景墙地位了。
1982年,高放在《马可·波罗》中扮演南宋谢皇后,主要戏份是表现她向元朝皇帝投降。
《马可·波罗》
1982年,高放在《骆驼祥子》里扮演高妈,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出镜不多,如果不作注意的话,几乎发现不了她的存在。
《骆驼祥子》
《骆驼祥子》今天看来,依然是一部人物鲜活、画面时尚、节奏有序的电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88年,北影拍摄的《黄土坡的婆姨们》里,高放扮演出面只有寥寥几个镜头的余技术员。
《黄土坡的婆姨们》
虽然高放在影片里几乎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但这部电影对照当年高放在《山村姐妹》中的倾情表演,但颇有值得一说的必要。
《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编剧马烽、孙谦是中国山药蛋派文学的重要成员,文革期间,曾经写过表现大寨题材的电影剧本,对合作化题材倾尽了他们一生中的主要精力。
《黄土坡的婆姨们》
而《黄土坡的婆姨们》表现的是农村改革进入到一个新时期,影片里的女主角面对乡村抛荒的严峻形势,发起了“组织起来”的自发行动,成立“联合体”,有意无意地对应了合作化题材中“初级社”的主题。可以说,它更像是浩然《金光大道》在新时代的翻版与改写。
《黄土坡的婆姨们》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的主人公在面对畜力资源被做生意的大潮席卷、拉到外地赚快钱的局面,不得不发动缺乏劳力的民众,相互合作,用人拉犁来解决耕田时劳力不足的困难。这一情节,几乎就是《金光大道》里高大泉发动群众艰苦创业、用人力拉犁描写的新翻杨柳枝。
《黄土坡的婆姨们》
可以说,《黄土坡的婆姨们》是中国农村题材作品的新思考。
《金光大道》海报
高放在多部合作化题材作品里有着激情的表现,如《山村姐妹》《大河奔流》,而走到《黄土坡的婆姨们》,则仿佛是对农村改革的一次新型思考。
拍完《黄土坡的婆姨们》的下一年,高放在北影厂的《命运喜欢恶作剧》里担任一个官僚主义老太太角色,拿腔作调,煞有介事,体现出高放在克制的表演中赋予了自己的形象以反讽的喜剧效果,这也是高放在转型中向喜剧角色靠拢的一次尝试。
《命运喜欢恶作剧》
一直以严谨的面容示人的高放在电影里,为整个电影的喜剧效果贡献了她的特别成色。其实这部电影的镜头相当的流畅,针砭现实的指向性意义非常突出,算得上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喜剧片。日后,它的风格发展下去,应该是阿满电影的喜剧风格。而影片里的两个出演者常蓝天与莫歧,也的确是阿满电影里的两员大将。
《北京小妞》
1991年高放在儿影厂的《北京小妞》里与侯耀华扮演一对夫妻,拥有影片里最可爱的北京小妞,电影整体风格偏喜剧,高放扮演的人物年龄较以前的母亲角色为年轻。
1992年高放在长影的《美的诱惑》里扮演模特儿队的教练,这是一部代表性的长影庸俗片,当年长影厂非常善于抓住时尚潮流,抓住一个新鲜热点就无中生有地急就章演绎出一部电影,造成徒有其表的形式,却没有合理的人物支撑。
《美的诱惑》
这个电影表现的模特儿题材,动用了当时走红的伍宇娟、史兰芽、潘婕、韩月乔等一众炙手可热的女演员,相较之下,高放已经无法再有大的作为了。
《美的诱惑》
1993年,她在八一厂的《犬王》中扮演抗战烽火中的农村大娘,也是一种标配式的人物形象。
《犬王》
高放参演的一些影视剧达到了非常可观的积累,下面我们作蜻蜓点水的浏览:
1992年,参拍电视剧《苏雅的故事》。
1993年,参拍电视剧《牛子厚与富连成》。
1997年,参拍电视剧《四喜临门》。
《人间四月天》
2000年,参拍《人间四月天》。在这部电视剧中,高放扮演陆小曼的母亲,与伊能静配戏,她的温良敦厚反衬了陆小曼的挑战道德极限的尖锐锋芒,虽然无法吸引观众的注目,但她的作用不可或缺。
同年她在《大明宫词》中扮演薛绍的母亲,也就是太平公主的婆婆,与陈红同框,自然也难以引人注目。
《大明宫词》
这部电视剧与《人间四月天》都是李小婉身为制片人投资的电视剧,当年轰动一时。
2001年,出演电视剧《梦断天国》。
2002年,出演电视剧《冰糖葫芦》。
2003年,在电影《毛泽东去安源》中扮演毛泽东的岳母。
2004年出演电视剧《非常岁月》,扮演邓小平的母亲夏伯根。
《非常岁月》
2009年,出演电影《美丽的头发》。
2011年,出演电视剧《情感战争》。
2011年,出演电影《乌鲁木齐的天空》,扮演女主角的老年时期。
《乌鲁木齐的天空》
2011年,出演电视剧《我的糟糠之妻》,在剧中扮演一个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
《我的糟糠之妻》
2012年,出演电视剧《三国争乱之春秋淹城》。在影片中扮演城主的母亲。
《三国争乱之春秋淹城》
2012年,出演电视剧《青春四十》,扮演一个出国的老太太。
《青春四十》
2014年,出演电视剧《一仆二主》,在剧中扮演一位敬老院里的老太太,是牛犇扮演角色的暗恋对象。
《一仆二主》
2014年,出演电视剧《爱的多米诺》,扮演影片女主角王丽坤的奶奶。本剧中,新生代的锥子脸与老前辈的满月脸形成鲜明对照。
《爱的多米诺》
2015年,出演电视剧《急诊室故事》。
2018年,出演电视剧《远方的家》,在剧中扮演一个性格怪僻的老妇,一门心思想溜出家门,其实是想去会初恋的情人。
《远方的家》
最新电影,也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冰下的鱼》没有公映,我们找到该片的一张剧照。
高放在出演了如此众多的演艺作品的同时,在绘画创作下也取得了非比寻常的成就。当年她报考电影学院,同时报了美术系与表演系,可见她的美术功底还是不错的。她的绘画作品以中国画为主,曾入选《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大家(花鸟画经典卷)》《中国赴国外书画艺术交流团《金秋晚霞书画集》等。下面我们选择几幅她的作品,感受一下她的丹青风格。
而她在文学创作中也有令人赞叹的成就。2016年,一本由高放撰写的自传体作品《怡然绽放》面世,系统地介绍了她的演艺经历与她创作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的目录中看到她的骄人的创作成绩。
/从高放的演艺经历来看,我们可以引申出如下几个思考:
1、高放的演艺经历横穿中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当下的2022年,可以说跨越时间长度达到60年,能够保持如此之长的演艺青春,在笔者看来,目前的女演员中绝无仅有。
《舞台姐妹》
2、高放的演艺经历可以折射出中国的重要文艺变迁节点,看出中国当代文化的变迁轨迹。即如合作化题材,她在《大河奔流》中演绎支持合作化的角色,《山村姐妹》里扮演回乡务农的女青年,而到了《黄土坡的婆姨们》里重新回到了阐述联合体必要性的主题,可以折射出中国农村改革的起伏路径。
3、高放的容颜折射出中国女性演员的审美变迁。高放以她的银盘大脸显示她最初的存在,而这种审美是她那个时代的共同流行趋向,一直绵延到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电影的审美趋向发生了有趣的嬗变,锥子脸大行其道。
《舞台姐妹》
如高放这样的银盘大脸型的演员当然也有孓遗存在,如赵丽颖的满月型脸型仍有足够支持的拥趸,近日发现,陈红在《大明宫词》中的微笑表情,与赵丽颖多少有几分相似处。
4、但也必须指出,高放演了如此众多的影视作品,但却难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反映出她的表演能力还是受到某种神秘的因素的制约。
在《大明宫词》中,年老的武则天请来了归亚蕾来扮演,为什么基本年龄相仿的高放就演不出归亚蕾的气场?这还是说明了高放在演技方面受到容颜特征的制约,难以给人一种突破的新鲜感与冲击力。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