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片终于敢碰这个大禁忌了,但……

一部原本为“清明节”量身定做的电影,结果天不遂人愿,拖到了炎炎夏日,才得以上映。
上半年的院线电影寸草不生,总算有一部有点声量了。
点映后影评人和业内人众口一词的褒扬,演员忠粉和黑粉的疯狂交锋,以及上映后口碑回落到不少观众表示就这?
让我感叹:回来了,那个热热闹闹(
各种撕x
)的电影环境,都回来了。
大家吵得面红耳赤,总比一潭死水要好。
人生大事
此前,我对电影最大的期待,不是被赞为“小梁朝伟”朱一龙的演技,更不是什么萌娃和糙爸的亲情大戏。
要论关于“如何面对死亡”的电影作品,那《入殓师》是我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去年电影在内地重映过,我也去电影院重温了。
《人生大事》就是《上天堂》的长片版。
片中也起得双关,我们寻常观念里的人生大事,指的都是结婚。但不是人人都会结婚,也不是人人只结一次婚,死亡则是每人都会有且只有一次的大事。
电影在“探讨死亡”的这个维度,确实做到了打破忌讳,不仅让灰色的殡葬店开在了粉红色的婚庆店隔壁,还敢让婚礼的红色气球盖到殡葬的店门上。
两件人生大事,有了某种微妙的重叠。
不仅敢聊,甚至敢笑。
借死亡观,阐述人生观。
电影里有5场“丧葬”戏。
第一场,就是开场的寿终正寝,痞子般的殡葬师一点一点理顺僵硬的尸体,让死亡得以平顺。
虽然没有《入殓师》里那般的仪式感,但“理顺”二字,是电影关于死亡议题的题眼。
第二场是小女孩的葬礼,这场戏其实非常难处理,不能太黑色,也不能太悲伤,当然更不能太戏谑。导演以一个粉红色的骨灰盒,加意料之外的星星,换来一双诚恳的鞠躬。
这个分寸,拿捏得可以。
第三场是荒诞的帝王葬礼,假哭当笑,假死当逃。在讽刺之余,却也留了一丝余地。这一段,还顺带强调了两位主角“小哪吒”和“孙悟空”的精神内核。
第四场死亡是最为严肃的。自己忌恨之人,遭遇最丑陋的死亡。三哥以入殓师身份,去帮他修复尸身,给他最后一场体面告别。那个告别的镜头,白花遮残缺,静听恸哭声。
也仿佛是对电影《入殓师》的隐隐致敬。
第五场死亡,高度总结和提炼了电影的“死亡观”,那就是死亡是一场重大而又普通的告别,既重大,又普通。
不过,那个“绚烂烟火”的设定,我觉得过度浪漫,过犹不及。
如果《人生大事》是以五场葬礼为主线,以“死亡观”去推导人物的情感观和人生观,那对我个人而言,会非常难得。
可如果真的这么做了,从商业电影的维度来说,就是不合格的。通篇只聊死亡,大多数观众都会觉得:忌讳。
所以,导演的做法是,把三哥和“小哪吒”的亲情戏,提升到和“死亡”同等重要的程度。
宣发也主要从这个角度发力。
而剧本中类似的“回扣”设计非常多。
全片最令人叫绝的,必须要属“小哪吒”在幼儿园当众表演的“你妈死了”,哄堂大孝。
但还是有问题。
尽管导演已经从技法层面竭尽所能地让这两块戏份融合到一起,从女娃娃的跳棺抢人,到无处不在的“外婆的声音”,再到她画作里的“种星星的人”,可这两部分的戏,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割裂的。
5场葬礼塑造出来的“死亡观”,最终没有成功反哺到“亲情”上,进而让这两条故事线,总是貌合神离。
此外,段落和段落之间的切换过于迅猛了,主角们一个任务接着一个任务的连轴转,像是在完成闯关游戏。
最后结局也有些画蛇添足,非要整个父母双全,不仅落入煽情过度的窠臼,更是直接冲淡了5场葬礼营造出的主题。
故事到女娃娃送走结束就好,将与女儿的“生的分别”,和父亲的“死的离别”对应起来,或许更加画龙点睛。
当然,即使电影的煽情略过,段落切换太快太碎,但冲着它对“死亡”的大量直面描述和充满层次感的表达,我愿意给电影打个7分。
瑕不掩瑜。
朱一龙的演技相较于《峰爆》和《叛逆者》,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体现在诸多小动作的设定与打磨。更重要的是,整套表演更加系统了,塑造感更强,电影感更足。
确实是好苗子。
但我更期待的,还是刘江江导演后面能不能拍一部纯粹的恐怖片,他手里肯定有相当于多的素材。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