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现代好莱坞的代名词

1994年斯皮尔伯格获最佳导演
那年斯皮尔伯格48岁,对于一个受到奥斯卡肯定的导演来说,当然不算大,但也不年轻了,他无论是面容和举止都依旧像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那一晚,《辛德勒名单》拿下包括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在内的七座小金人,《侏罗纪公园》拿下三座,那是个属于斯皮尔伯格的夜晚。
纪录片《斯皮尔伯格》海报
面对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一位深刻影响并塑造了现代好莱坞的导演,任何理解和剖析的尝试都容易让影迷不能满足,HBO本月初推出的纪录片《斯皮尔伯格》同样如此。
家庭
1.“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任何东西都能让我感到害怕”
《大白鲨》预告片
捉弄别人,总是源于自己内心的恐惧。他身材瘦小,内向而敏感,也常常受到其他小孩的欺负。“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任何东西都能让我感到害怕,”斯皮尔伯格说。“我的窗外有一颗树,非常吓人。我的内心充满了恐惧。所以我需要释放一些,把我心中的恶魔释放给观众。”
2.父亲背后支持电影梦
斯皮尔伯格与父亲
后来,斯皮尔伯格申请美国最好的电影学院南加州大学(USC),并且进行了个人面试,遗憾的是考官当面拒绝了他。他后来去的是加州大学长滩分校,“环球影城成为我的学校”,但斯皮尔伯格这样说道。
3.“《第三类接触》是我最私人的电影”
《第三类接触》
当斯皮尔伯格还小的时候,他的爸爸常常带他去看流星雨,并告诉他天空是个充满奇迹的地方。这让他觉得,如果外星文明和人类见面,一定是亲切友好的,一定会有交流对话。他把这样的想象带到了中。
他青少年的时候,父母感情破裂并最终离婚,这段经历也同样被带到了这部作品中。当时忽然有一天,父亲与母亲吵架,父亲情绪失控。斯皮尔伯格站在厨房里,愤怒地觉得父亲不像个男人,哭得像个小孩一样。接着他对父亲不断声嘶力竭地大喊“爱哭鬼”,直到父亲把他推出厨房。在中有一个场景,小男孩看到父母在浴室里吵架,他愤怒地边扇门边吼“爱哭鬼”,这个小男孩其实就是现实中的斯皮尔伯格。
4.父母离异,“家庭关系”成为标志性主题之一
19岁的时候,斯皮尔伯格的父母离婚,但他对其中的细节全然不知。母亲爱上了父亲最好的朋友,父亲为了保护母亲,对孩子们说是自己要离婚,从没告诉孩子们其实是妈妈提出的离婚。“我那时依然爱着她。”父亲说道。
家庭变故给斯皮尔伯格的影响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他的很多故事都是关于家庭的离散和团聚。比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最初想法,是看看离婚如何影响孩子的童年,以及如何填补一个孩子孤独受伤的心灵。外星人的作用,正是来抚慰小男孩失去父亲后的空虚的心灵。《紫色》《夺宝奇兵》《太阳帝国》《世界大战》《战马》甚至《林肯》等片都涉及离散和团聚的主题。
5.《拯救大兵瑞恩》修复父子关系
《拯救大兵瑞恩》
6.出身犹太家庭,《辛德勒名单》意义非凡
《辛德勒名单》神来之笔
但是他的第二人妻子凯蒂对犹太教有着天生的好感,她主动学习并归化了犹太教,并带领斯皮尔伯格也重新回归自己的宗教。之后,斯皮尔伯格拍摄了聚焦二战期间犹太人遭迫害历史的,并称这部电影“让我放下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跟自己的犹太血统和解了,让我骄傲能成为一个犹太人”。
“家庭”1.“电影顽童”
60年代,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发生辩护,所谓的“新好莱坞”时代到来,好莱坞的电影规则变得更加开放,新鲜的血液受到欢迎。
“电影顽童”
2.卢卡斯拯救斯皮尔伯格
《夺宝奇兵》
电影《1941》的失败,让斯皮尔伯格的导演生涯陷入谷底。这时候老友乔治·卢卡斯找到斯皮尔伯格,邀请他导演系列。
约翰威廉姆斯与斯皮尔伯格
附:时光网独家影评
这部由苏珊娜·莱西执导的长达两个半钟头的纪录片,无疑是一部赏心悦目之作,同时也不给人以盲目奉承之感。影片略去忸怩作态的趣闻轶事,将重点放在详实易懂的影片评析上,以编年的方式对斯皮尔伯格的经典影片作了概览。同时,纪录片还穿插了家庭成员的采访镜头,并展示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生涯的各种起伏。(他的电影总票房超过90亿美元)
斯皮尔伯格登《时代封面》
不过,《斯皮尔伯格》最主要的特色还在于收入了导演自己的想法,包括他真诚的自我反思。在纪录片的开头,这位传奇导演回忆了小时候去电影院看《阿拉伯的劳伦斯》时的感受。正是这部影片让他意识到,叙事主题可以存在于影片的角色中,并借由影片的角色表现出来。但是,也正是这部影片差点让他打消了成为导演的念头,因为它让他感觉很沉重。事实上,斯皮尔伯格将他在青少年时期感到的强烈不安感融入了后来的作品中。他说:“我大部分的魔鬼都是存在于内心的,因为我曾是一个孤独的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自信。”
《慕尼黑惨案》
斯皮尔伯格父母
更专业的影视媒体,更全面的票务周边服务,尽在时光网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