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少林寺》原男主,因花拳绣腿被换,最终成就了李连杰

70年代香港功夫片方兴未艾。
张彻将国外和国外动作片的元素引进。
开创了狄龙 姜大卫的双侠功夫时代。
李小龙一脚踢碎牌匾 。
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功夫。
成龙也摆脱了对李小龙的简单模仿。
在电影里创造性地加入喜剧元素。
此时有关部门提出,既然海内外观众都喜欢看武侠片。
内地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功夫大片呢!
于是 少林寺 的雏[chú]形就被讨论得出
众所周知
李连杰因少林寺而成名,可鲜 [xiǎn]有人知的是
一开始主演另有其人。甚至导演也并非张鑫炎,下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少林寺的幕后故事。
少林寺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夫片。
它代表了传统武侠由刀剑转向拳脚。
创造了类型片的观影热潮。
主要原因是真实感,这部电影没有花架子 。
有的只是李连杰等武术演员朴素的功夫 。
在那个没有电脑特技 没有武术指导的年代。
演员自己设计电影镜头,出于运动员的好胜心,整个剧组都弥漫着一种紧张的竞争气氛。
遇强则强,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得更优秀。最终李连杰刚柔并济的少林功夫
得以在夏练三伏 冬练三九中集中体现,此外于海的螳螂拳 , 计春华的鹰爪 [yīng zhǎo]功 。
胡坚强的地趟[tāng]拳 于承惠的双手剑
无不令人表示精彩绝伦 。
而在功夫之外觉远与白无瑕纯粹羞涩的爱恋
点到即止 欲说还[huán]休。
也让万千观众为之动容,正是因为不同的受众都可以找到看点。
所以这部电影一经上映 ,就掀起了一阵武侠热。
找一块空地,银幕一挂,村里老少爷们都端着小板凳过来看。
一晚上不论放映多少场,底下始终是黑压压的一片,内地公映后,
一毛钱的票价,却创造了1点6亿的票房。
有此可见基本上的观众都看了好几遍,以现在的物价换算成电影票价。
可以说少林寺不知甩战狼2几条街,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
这也许是不可思议的存在,可在那个精神文化匮[kuì]乏的年代。
一部少林寺对于观众而言,无疑是久旱逢甘霖。
这部电影的影响不光是票房,间接性地也带动了全民练武的风气。
有人学着练铁头功 , 见墙就撞, 见树就踢还有人出走嵩山少林寺拜师学艺。
每当谈及于此,李连杰总是不免自责地说。
过了三十岁后 , 我就一直自责自己 ,我非常后悔拍摄少林寺。因为很多观众 特别是年纪比较小的观众 。
他们在看完这部电影后竟然削发去练武 ,与人比试 误入歧途。
这一句话颇有悔创公司杰克马的既视感 。
不管李连杰感到幸运也好 ,感到自责也罢 ,
他都因为这部电影逐渐成为功夫皇帝。
而导演张鑫炎再次谈及这部影片时,
却说拍少林寺就是为了争一口气。
一方面是为了拍出一部好的功夫电影,另一方面是原定导演和演员班底实在令人来气。
1979年,少林寺正式开拍,在确定好电影剧本后 , 制片方长城公司邀请香港导演陈文执导 。
因为当时的拍摄时间是春季 ,拍出来的样片场景灰暗 。
陈文又启用大量的河南京剧团演员 ,打斗动作全都是舞台上的花架子。效果令制片方非常不满意 ,
当时的男主角是香港演员吴刚 。一位有着不错外表 。
有一定武术功底功夫小生 ,此外他还擅长表演身材口碎大石 ,走钢丝等花活这流于形式的花拳绣腿 。
马戏团杂耍一般的武打动作,
扭扭捏捏 总是差了那么一点感觉 。
电影拍了一半 拍摄经费已经花费了40万港元 电影却不过关,制片方及时止损 起底摄制组。
邀请张鑫炎前来救场 , 为了保证影片质量 , 制作方在张鑫炎的建议下 。
将前面拍摄的成果全部推翻, 将原先的正剧风格 改成轻喜剧 。
原先的主演吴刚 ,以及京剧演员等全部被换,而画面背景昏黄的问题。
则是 用来年开春再拍摄的办法解决。
趁着这段时间,导演组在有关部门和武协的帮助下 。
从全国范围内挑选出最能打的演员,张鑫炎在拍摄纪录片万紫千红时,与李连杰相识 。
1980年 17岁的李连杰因伤退役,受张鑫炎所邀 , 进入少林寺剧组 。
其中入选的武术新秀总计18人,也被业内称作是18罗汉,一部经典与观众见面,其中必然会有很多牺牲 。
吴刚和那些被换下的京剧演员就是牺牲品,拍到一半被中途换下,这样一件事在其他导演看来 就是演员能力不行 。
此后,吴刚的演艺事业可以说是遭受巨大的打击 。
没有导演愿意再来找这个花拳绣腿的功夫演员
看到李连杰因为这部电影火遍大江南北,想必吴刚也会气得捶身材顿足 。
后来迫于生计 , 吴刚束手无措退圈 , 成为一名商人 。
开了好几家酒楼,在餐饮业他同样做得风生水起
每次和后辈谈及当年被换下的往事 吴刚总会觉得难以释怀 。
不过在竞争激烈的影视圈,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 。
但凡不能做到令制片方和导演满意,那就必须面对走人的现实。
得之我幸 ,失之我命,一切皆是命中注定。
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里,期待我们的下次相遇。
![]()
-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