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投资仅300万的伊朗电影一点不比那些国产大片差

今年,我至今没有看到一部满意的国产电影,到处充斥着妖魔化的IP电影,几个舆论流量型明星,加上基本合格的镜头语言,就是一部连流水线作品都还差点火候的烂片堂而皇之就出现在了电影院可怕的是,他们居然票房几亿。
不是观众的错,是市场的问题,因为电影院只有这些电影啊。保护月。不说国产优秀电影排片量爆低,这两个月,来好莱坞大片你也必须等一等才看得到。保护月初心虽好,可结果很差,纵容了烂片圈钱,折磨死了观众。拉低了国产电影的底线。回想起2011年,老谋子带着不算太差的《金陵十三钗》前往奥斯卡,结果铩羽而归,败的很惨。无论是在国际声誉上,还是最后的成片效果上,社会影响力上,耗资6亿的《金陵十三钗》全面,彻底的败给了一部投资只有不到300万的伊朗电影
《别离》。这部电影,斩获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到东西方电影界的多重认可,其用非常电影的方式,以极为简单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国家社会的伤痛。相比《金陵十三钗》,继续渲染民族情绪,大量的脸谱化角色,日本士兵的形象还停留在20年前。连其美术上的优势也全无突破。
在话语间,台词中,我们却看到了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放眼世界皆可令人感同身受。故事从夫妻纳德和西敏的离婚陈词开始,女主角西敏希望全家移民,理由是不希望女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
当法官质疑她,“国家无法培养好你的女儿”时,西敏选择了沉默。另一方,男主角纳德因为需要照顾老年痴呆的父亲,所以不同意移民。这成为他们分离的导火索。
西敏离家,回到娘家。没想到的是,就是因为这次分离,激起了后续一连串难以预料的事,将整个家庭彻底击碎。为了照顾父亲,纳德只好请人。护工瑞茨来到了纳德家,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职责。
因为教义原因,加上工作的繁重,个人的问题。瑞茨不堪其苦,在一次照顾中,她因为个人原因离家,把老人独自锁住家中,绑在床上。纳德回家发现了倒在地上的父亲,大为光火。与随后回到家中的瑞茨发生争执,一次无意推搡,导致了怀孕的瑞茨流产。
两个家庭为此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谎言欺骗,人性、教义、社会,在这场战争中集体爆发。观众从两个家庭,一起事件,居然看到了伊朗整个国家所面临的问题。阶层的分离。
因为一次,照顾上的失误,因为一次怀疑,是否偷拿了家中的财务。两个阶层原本的猜疑和歧视在争论中爆发。而弱势一方的流产,直接引爆了两个阶层的全面厮杀。把剧情推向了高潮。在法院中,纳德的女儿正在背诵“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的课文,这时镜头打向瑞茨的女儿,其暗藏的深意不言而喻。社会与人民的分离。
在期间进行调和的是国家的司法机构。观众明显看到,进行法律裁决的机关总是处于忙碌之中。法官仅凭两个人的争论,和自我的思考,就进行了裁决。法律无情可以理解,但裁决过程的专业性,值得权衡。另外,纳德的父亲是该片对于社会最明显的隐喻。那位患有老年痴呆,连自己儿子都不认识,最后大小便完全失禁的孤独老人,其实是社会的象征。
伊朗虽然在物质上全面现代化,但在保守的信仰和社会制度上依然原地不前。女主角为此以逃离的方式寻求改变。可男主纳德依然死死守候这象征父权,象征过往的老人。虽然他痛苦,失落,疲惫,可他依然选择在精神上绝对服从。不离不弃。
影片最动人和令人遗憾的,还是纳德和女儿的别离。
可当纳德面对法律的制裁时,他的原则性轰然倒塌,他没有直接告诉女儿说谎,也没有让女儿和平时一样,坚持真理。他的沉默转移了压力,女儿为了父亲逃避惩罚,向法官撒谎,回到父亲车上时,她流泪满面。这一刻,她和自己的童年彻底告别,她进入了成年人的虚伪世界。这一刻,父亲的形象也在她心目中划开了无法愈合的间隙。
影片最后一幕,是女儿在父亲和母亲中做出选择。女儿请求父母回避。镜头对准呆坐在椅子上的纳德。
全片结束。无论女儿选择和谁生活。她都已经和这个家庭告别。最后,是信仰的别离。
当整个家因为这场拒绝山崩地裂之时,镜头对准了满是仇恨的瑞茨的女儿。西敏的女儿和瑞茨的女儿四目对望。
那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儿消失了,现在她的眼中全是对于纳德一家的仇恨。阶层,道德,信仰,家庭的分崩离析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罪恶的种子,未来,想想都让人担心。所以,我们可以理解西敏选择逃离家乡的选择。为了下一代,这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一次别离》无疑是一部以故事为核心的,具有经典电影素质的优秀作品。
![]()
-
推荐资讯